图为成员李宇轩。李宇轩 张吉萱 供图
图为成员张吉萱。李宇轩 张吉萱 供图
7月17日,烟台大学海洋学院“黄河入海,环保入心”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东营市红滩湿地公园,通过实地观察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、向游客宣传环保理念等方式,让参与者直观感受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生态魅力,深刻认识生态保护对于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,进而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为守护母亲河、共建美丽家园贡献力量。
图为公园观景台。李宇轩 张吉萱 供图
展开剩余74%站在东营红滩湿地公园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,一边是黄河裹挟泥沙奔涌而来的浑浊壮阔,一边是渤海潮汐往复的蔚蓝浩渺,交汇处那片随季节变换色彩的湿地,像大地递向天空的调色盘——这是黄河与海洋的私语,也是自然赠予人类的生态课堂。这个夏天,“黄河入海,环保入心”社会实践队便在这里,读懂了"黄河入海,环保入心"的深层意义。
图为红滩湿地。李宇轩 张吉萱 供图
红滩湿地的红,是最动人的生态密码。管理人员告诉队员们,脚下这片绵延数千亩的"红地毯",是翅碱蓬用生命铺就的奇迹。这种耐盐碱的植物从幼苗时的嫩红,到成熟后的紫红,不仅锁住了海岸线上的泥沙,更成为丹顶鹤、东方白鹳等迁徙鸟类的中途驿站。可几年前,因海水倒灌和人为破坏,翅碱蓬曾大片枯萎。如今重见的连片红滩,是当地持续十年"退养还湿"的成果——我们在湿地监测站看到的数据显示,这里的鸟类种类已从2013年的187种增至如今的271种,每年迁徙季,成群的雁鸭类在滩涂起落,成为最生动的环保答卷。
图为滩涂。李宇轩 张吉萱 供图
图为滩涂。李宇轩 张吉萱 供图
当地环保志愿者李姐告诉我们,这片湿地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核心,也是众多珍稀鸟类的“家园”,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,局部区域的植被和水质曾面临挑战。“每一株碱蓬草的生长,都离不开细心的呵护;每一只鸟儿的停留,都是对生态环境的肯定。”李姐的话,让队员们对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多了一份郑重。
图为宣传过程。李宇轩 张吉萱 供图
实践中,实践队的队员们拿起垃圾袋,沿着湿地栈道清理游客遗留的杂物,哪怕是藏在草丛里的一个塑料瓶,也要弯腰拾起——因为这些看似微小的垃圾,可能会对鸟类和植被造成致命伤害;队员们还化身“环保宣传员”,向来访的游客分发手册,讲解湿地保护的知识:“您看,这片碱蓬草只能在特定的盐碱度环境中生长,随意踩踏会影响它们的繁殖哦。”一位年纪不大的男生听完后,笑着对队员们说:“这样的实践活动太有意义了,让我们知道保护这里,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财富。”这让队员们深刻明白,环保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需要每个人用行动去守护的责任。
返程时,夕阳为红滩镀上金边,远处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缓缓转动,与归巢的鸟儿构成和谐的剪影。黄河入海,带着亿万年的自然密码;而环保入心,需要人们用每一次弯腰拾捡、每一次低碳出行、每一次对自然的敬畏,续写新的故事。
此次红滩湿地之行,让“黄河入海,环保入心”不再是抽象的主题。当队员们亲手种下一株碱蓬草,当队员们看到游客们主动加入保护行列,当队员们意识到自己的微小行动能汇聚成守护母亲河的力量,便懂得:环保不是远方的事,而是藏在每一次弯腰、每一次宣传、每一次自觉里。
黄河奔涌不息,环保之路亦无止境。“黄河入海,环保入心”实践队的队员们都会带着这份在红滩湿地种下的环保初心,让守护自然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芽,让黄河入海处的那片红,永远鲜艳,永远动人。
发布于:山东省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